首页 资讯 正文

海上掠鸭,厦门端午曾这样玩

体育正文 250 0

海上掠鸭,厦门端午曾这样玩

海上掠鸭,厦门端午曾这样玩

清末版画(紫日(zǐrì)提供)

清末(qīngmò)老照片 (紫日提供)

  今天是端午节,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,一组清末的老照片和(hé)版画,展现了厦门鹭江上过(guò)端午节的盛况。

  这组老照片和版画由厦门原版老照片收藏(shōucáng)爱好者紫日收藏,其中一张老照片展现了龙舟比赛的(de)画面,一张版画记录了“掠猪仔”或“掠鸭(yā)”的体育活动。

  清代道光(dàoguāng)年间(niánjiān)出版的《厦门志》记载:端午日“竞渡于海滨(龙船分五色,惟黑龙不出)。富人(fùrén)以银钱、扇帕悬红旗招之,名曰‘插标’,事竟,各渡头敛钱演戏……或十余日乃止。”可见历史上(shàng),在端午节期间,厦门民间赛龙舟时间长、参与者众多,场面热烈。

  厦门文史研究者(yánjiūzhě)李世伟介绍,水仙路一带原有一座(yīzuò)奉祀(fèngsì)水神的水仙宫。清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,厦门举办的龙舟比赛,起点设在今轮渡码头附近,终点就在水仙宫。因为“端阳竞渡是(shì)吊屈原溺水”,水仙宫中(gōngzhōng)供奉屈原的神像,更有纪念意义。每年端午节那天,人们争睹龙舟比赛盛况,鹭江两岸人山人海。

  彼时龙泉宫前是龙船(lóngchuán)竞渡的海域,清末(qīngmò)诗人王步蟾诗云:“虎头山下午晴天,箫鼓喧阗沸水边。趁得端阳女儿节(nǚérjié),龙泉宫口看龙船。”

  同时,厦门端午节期间还举行一项体育活动,叫“掠猪仔”或“掠鸭(yā)”,就是将(jiāng)小猪或鸭放在竹笼内(nèi),并将竹笼挂在涂满油脂的圆椽子末端。椽子长约8米,一端伸向(shēnxiàng)海面,谁能赤脚走过椽子,把放猪或鸭的竹笼取得,就为胜利,另有奖品赠送。

  版画显示,一些赤足健儿落水,也有(yǒu)好手走过椽子(chuánzi),取得竹笼游水上岸。

  1926年至(zhì)1933年间(niánjiān),厦门市政工程加快修筑马路,水仙宫被拆除,但鹭江上的龙舟比赛一直持续至解放初。

  端午节女儿回娘家(huíniángjiā) 要特别包粽子

 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伟栋介绍,厦门有句俗语“未吃(chī)五月粽,破裘不敢放”,意思是过了端午节才能把(bǎ)冬天(dōngtiān)的衣服收起来,说明端午节是一个预示季节转换的节日。

  厦门包粽子(zòngzi)不单是纪念屈原,还是古老民间传统的(de)延续。过去端午节(duānwǔjié)女儿回娘家,家中要做粽子,有肉粽、甜粽等,所以厦门把端午节也叫女儿节,民间传说和民间风俗习惯相结合。后来街面上的一些(yīxiē)商家也包肉粽,粽子慢慢成为厦门名小吃中的一种。

  此外,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,过去厦门的(de)一些文人会在这天(zhètiān)聚在一起举办诗会,吟诵诗词。

  福建省(fújiànshěng)闽南文化研究会荣誉指导、文史专家彭一万说,端午节除了吃粽子、举行龙舟竞赛外,还有在门上悬插辟邪去秽的植物“蒲”“艾”。“蒲”指菖蒲,“艾”指艾草、艾叶、艾枝。它们(tāmen)可以(kěyǐ)做药用,也可以熏虫。还有“粘符制彩胜(cǎishèng)”风俗,“彩胜”指用五色纸或彩色绢,剪成小旗或燕、蝶、金钱等状,作为饰物插于发髻(fàjì)上。

(厦门(xiàmén)晚报记者 龚小莞)

海上掠鸭,厦门端午曾这样玩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